最近不少人谈起互联网冬天的问题。不管如何辩解,冬天是不可抗拒地到来了。理由非常简单:胳膊拗不过大腿!全球经济大形势如此糟糕,作为新经济的互联网哪可能保持夏天或者春天。目前我们面临的哪只是互联网冬天与否的问题,而是整体经济是否冬天的问题。
互联网和高科技的资本大本营Nasdaq最近处于巨大压力,面对不可预知的未来(指数实时更新)
最近,互联网冬天论日渐热闹,逐渐变成业界的共识。“冬天”的说法有其合理之处,但是,我们也不能片面理解所谓的冬天。冬天之说,蕴含的很多内涵远比词汇本身更丰富。简单点说,所谓冬天,也就是舆论一边倒,投资者兴趣急剧下降,提供新兴网站发展的资本猛然下降,新兴网站一时难以依靠自身业务支撑发展,甚至生存。形成了所谓的冬天。当下互联网,投资者彻底麻木了,舆论也一时找不到兴奋点了,创业者也郁闷了。
更理性点分析,冬天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。一个是资本投资的层面,一个是业绩收入的层面。资本投资层面是人们最容易感知的,也是人们最熟悉的。所谓冬天,就是投资者趋于悲观,收紧了口袋,投资急剧下滑,新兴创业公司获得投资越来越难。还有一个层面是业绩收入方面,这一点,现有的互联网大公司们体会更深刻,往往表现为增长放缓,利润下滑,甚至出现亏损。其实,这两个层面虽然侧重不同,但是,是一个硬币的两面。
互联网出现冬天的主要原因,除了互联网创新活力暂时下降,重大新兴商业模式暂时没有突破的自身原因之外,更是由于宏观经济的拖累。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投资,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人们对于未来的信心与预期。在宏观经济高涨时期,人们腰包充实,信心倍增,对未来信心也高涨。所以,对于未来的预期也看得远看得高。人们的冒险精神也一并提升,甚至很容易过热,形成泡沫。
而一旦宏观经济出现重大问题,很多企业和个人不得不为眼前的生计而苦恼。这个时候,人们对于未来的信心必然大受影响,对于未来投资的预期也必然大大降低。我们更多的心思只能用于如何顾及眼前,而不会去投资未来,所以,风险投资等必然大大保守起来。花钱在必需的方面,而不会为更远的战略投资,所以企业和个人的信息化和网络支出,必然会大大消减。
最近,中国概念股频频出现一些诧异,比如携程收入的下滑,分众利润的下滑,以及阿里巴巴的业绩告警,都是收入层面吃紧的明证。而投资方面,更是非常明确的信号。其实,投资的寒意在2006年投资的高烧之后,就已经开始显露。2007年,投向互联网的风险投资就已经明显下滑。到了2008年,很多风险投资甚至出现了“除了互联网,什么都可以投”的奇异现象。
中国风险投资的信心指数从2006年初的4.33下滑到2008年第二季度的3.53。而美国硅谷风险投资信心指数也下降到2004年以来的最低点,从2007年第二季度的4.38下降到2008年第二季度的3.07。而且可以预见,这个数据还将继续下滑。这个过程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真正扭转,主要因素取决于全球经济的大形势。